得闲
读书何如看手机
缶翁敲诗图
古诗意图
他的画、他的为人,从心性里真诚的以自然和笔墨之境来对待一切事物。赫赫始终保持着静心的本源,以纯洁的思想看世界,这就是我认识的赫赫。
赫赫是极为聪慧的艺术家。在册页“逍遥游”中有一叶庄子肖像,我一直疑心这是他的自画像——生活中的赫赫面孔团团,个子不高,声音不高,其形貌正如他笔下的庄子。赫赫性情平易,粥粥然若不能言语。不过我知道,他其实是个奇人、快人。年轻的时候,曾多次背着帐篷,孤身一人深入西南山地,遇有林峦佳处,辄往往徘徊不能去,枕石漱流,日夜与烟霞麋鹿为伍。
现代艺术教育,多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尽管形式与内容这对概念的含义不甚明了,但这动摇不了它们作为中国艺术批评的核心概念的地位。缺乏内容的艺术往往被作为形式主义加以批判,缺乏形式的艺术甚至连艺术的身份都难以获得,而内容与形式不统一的艺术无论如何都不是一种好的艺术。
我正式学飞书法应该是在五岁,此前拿粉笔在地板上或拿圆珠笔在田格本上的不算。五岁正式拿毛笔习书,这是后来父亲讲的,我自己当然记不清了,但五岁之前的毛笔书法作品没有,应该就是那个时候吧。
赫赫是非常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家,而且善于思考,但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文心。这颗文心,是他对于中国画慢慢去生发、去感知、去创造。他以渐修的过程使自己能够更加自觉地在中国画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中不断地去体验和不断地前行。
曾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画罗汉?我一时竟回答不出。我确实没有追究过这个问题。后来想想,提问的朋友并不是画画的,而是搞史论的。问题的提出是他们的惯性思维。画画的哪里会管这些。总不会因为你今天画了个竹子,明天画了个马驹,而追问为什么要画这些。但经那位搞史论的朋友这么一问,倒让我认真的反思自己是如何喜欢上画罗汉的。
王赫赫创作的中国画,大略人物为主,也画山水。画的路子很宽,手法多样,既有水墨写实的,也有传统写意的,还能吸收木刻之美,包容西方现代主义因素。
对于艺术创作,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就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文中习总书记又一次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且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有理论创新知识创新的可能。
在70后的中国画家里,王赫赫的特点还是非常突出的。一个是"诗、书、画、印",传统绘画里边被称为“三绝四全”,他都擅长,每一种功夫都很深,这样的年轻画家不多。注意对传统绘画的继承,这是一点。
王赫赫兄是我所认识的诸友中最具古风意味的人物。当然,这也许源于我的双重想象,一是我理想中的古人,一是现实中的赫赫兄,然而,我却分明在“意与古会”中感受到两者性灵之间的静晤默对。